|
|
|
|
|
|
|
|
編著者: |
楊漢倫、曾奕文 |
|
|
 |
定價: |
港幣150元 |
|
 |
出版日期: |
2024年11月 |
|
 |
頁數: |
560版 |
|
 |
開度: |
特32開 |
|
 |
ISBN: |
978-988-70507-5-9 |
|
|
編著者簡介: |
楊漢倫(Hon-Lun Helan Yang)是香港浸會大學音樂學院的榮休教授。她的研究範圍跨文化和跨學科,從十九世紀美國交響樂到當代中國音樂、以及香港粵語流行曲。她近期出版書籍包括:Networking the Russian Diaspora (2020); China and the West: Music, Representation, and Reception (2017); 《粵語歌曲解讀:蛻變中的香港聲音》(2013)。書章有關以下的題材:中國語境下的音樂史; 六十年代香港電影中的英語改編歌曲; 中國流行曲的審查制度等。
曾奕文(Edmond Tsang)畢業於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並取得音樂系哲學碩士及歷史系博士資格。現於香港浸會大學任職專業應用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香港早期政黨發展、香港政治史,以及香港流行音樂。曾出版《香港最早期政黨及民主鬥士:革新會及公民協會》一書。此外,他亦是香港流行音樂作曲人及監製。曾合作歌手包括張敬軒、李克勤、容祖兒、方皓玟、何韻詩等。獲獎作品包括〈我不會唱歌〉、〈勞斯‧萊斯〉、〈天水‧圍城〉、〈韻律泳〉等等。
|
|
|
內容簡介: |
本書輯錄了二十位音樂人的訪問稿,當中包括監製、作曲人、填詞人、演唱會band leader、唱片公司高層及混音師,讓他們以親身經驗去分享科技發展怎樣影響音樂製作。內容當中有不少篇幅都涉及科技與創意的關係,包括音樂科技發展的進程,以及它怎樣影響本地流行曲的製作;除此之外,從眾多訪問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不少有關本地流行曲製作的事宜,例如由最初demo製作至歌曲「出街」的過程、不同音樂單位的合作方式,以及唱片公司的策略等等。這些寶貴的一手資料可以令讀者更加容易瞭解音樂創作的微妙之處,從而對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的發展、本地創作人的創意及遇到的挑戰有多一點的認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