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作者: |
張紫伶 |
|
|
|
定價: |
港幣120元 |
|
|
出版日期: |
2022年12月 |
|
|
頁數: |
280版 |
|
|
開度: |
特32開 |
|
|
ISBN: |
978-988-76156-4-4 |
|
|
作者簡介: |
張紫伶,粵劇宗師白駒榮外孫女,資深教育工作者,港澳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研究會發起人兼秘書長,香港崇正中學署理校長,僱員再培訓局影視文化技術顧問。
出生於廣東,幼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畢業於加拿大卑斯省大學,主修小提琴演奏,副修中文。自小隨母親白雪梅習唱,十四歲便開始擔任頭架及音樂領班,師承戴信華。
2008年返港任職香港公開大學(現香港都會大學),負責「安利中國文化中心」計劃,開拓粵劇、國學、書法、古董鑑賞等課程﹔曾開辦羅家寳與陳笑風之名伶大師班,以及粵劇曲藝、創作、身段、鑼鼓演奏、粵劇網上學習證書等課程。同時,亦與北京清華大學、英國密德薩斯大學、伯樂音樂學院合作其他專業課程。另外,又與《粵劇曲藝月刊》合辦了大受業界歡迎的「戲曲五十連環講」的講座系列。
2012年在職完成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學位,同年10月入職香港演藝學院,為粵劇藝術學士榮譽學位課程做發展及籌備工作。2015年,在職期間,入讀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戲劇戲曲系博士學位,師從原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院長。2018年獲得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博士學位,是香港首位在內地完成戲曲理論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
|
|
內容簡介: |
戲曲流派藝術的發展與傳承是當今戲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本書以香港粵劇流派的傳承發展為主線,借鑑和運用藝術人類學、戲曲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通過搜集、梳理和研究官方文獻歷史資料、藝人專著和口述資料、報刊雜誌與考察訪談,整理各個時期香港粵劇的發展與流派傳承的脈絡,以及其間的互動關係。
本書重點討論流派的外在和內在因素在藝術傳承背後的意義與聯繫,力求在探究香港粵劇流派的建構過程中,揭示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及這一承傳不息的藝術方式對於香港地區文化積累和大眾文化共融的重要價值。同時,希望從中可看出粵劇這一戲曲分支在香港地區的盛衰對於中國戲曲發展的重要意義。
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章為溯源。第二章是探討香港粵劇流派的起源,以及研究「五大流派」與其他同階段藝人們在流派發展中擔演的角色。第三章分析中西文化與文化政策對於香港粵劇流派形成的影響,並總結香港粵劇的藝術風格與藝術體制特點。第四章梳理香港粵劇的第二代與第三代流派繼承者的藝術傳承脈絡,透析各代承傳的優缺點,以期展望香港粵劇藝術的未來發展趨向。 |
|
|
|
|
|
|
|
|